粉丝引流 汇成村民的稳稳幸福感

阵阵秋风起,四明山渐显凉意。

在位于余姚鹿亭中村村的鹿亭乡农合联双创服务中心内,却是一片热气腾腾的忙碌场面。视线“越过”一个个番薯垒成的小山,蒸煮房内热气氤氲,村民郑善定说,最近是番薯粉丝加工旺季,大伙都没歇过。


【资料图】

“儿时喜欢的吃食,没成想还能赚钱。”年过六旬的郑善定说,从他记事以来,每年霜降前后,村里家家户户做番薯粉丝,但量少,一般用于自留或馈赠亲友。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近几年,中村的番薯粉丝逐渐“出圈”。

“我们村也算是宁波‘老牌’的网红村落,因为高频次游客流量的带动,让番薯粉丝‘走出了深闺’,粉丝的热销反过来引来了更多想尝鲜的游客。”中村村党总支副书记蔡旭辉介绍。

农户在晾晒粉丝。(郑国光摄)

番薯粉丝卖得多好,70岁的方茶花最有“话语权”。她说,自家有3亩番薯地,一年产出一两百公斤的粉丝,她在家门口摆个摊,每公斤70元,游客都是大包小包买去,一年赚万元根本没问题,“我们村风景美,来的游客多。粉丝口感好,根本不愁卖。”方茶花喜笑颜开地说,村里像她这样“散户”销售非常普遍。

虽说不愁卖,但繁琐的制作工序绊住了不少村民。郑善定说,制作时榨、淀、蒸等步骤,一户人家根本做不了。以前“榨”的时候,农户要候着“流动”的打浆机上门,“蒸”的工序又要多添300元的柴火费,挺费劲。

为了帮村民“锁”住番薯粉丝的最大效益,产业规模化呼之欲出。去年,当地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双组长的乡农合联建设领导小组,开创性地将农合联延伸到村一级,打通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兼任鹿亭乡农合联双创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的蔡旭辉表示,去年6月建成的中心占地1100平方米,投资超过300万元,内有番薯粉丝加工车间及烘房3个,主要为农户提供番薯粉、笋干等农产品代加工服务,在解了村民心头之急的同时,也让番薯粉丝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据统计,去年全乡番薯粉丝产量达到了8.25万公斤,销售额突破650万元,中村粉丝产量占比超三分之一,帮助农户人均增收1400余元。”蔡旭辉说,如今中村粉丝推出了统一的品牌包装,结合中村村级农合联服务社和互联网+的“双管”销售模式,大大提升了农副产品附加值。

“未来我们将在‘特色金招牌’的基础上挖掘更多的山里货,让村民的钱袋子更加鼓。”蔡旭辉说。

记者手记

中村有着独特的地理风光及悠久的人文历史,这便是“绿水青山”最好的原动力。在采访中,记者沿路经过荷梁线中村段,不足百米的距离,多家农家乐、民宿紧挨着。目前,村里已有22家农家乐、13家民宿,“粉丝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杠杆效应,撬动农旅其他业态的蓬勃发展,当然“借东风”之后还需用心经营,做强品牌效应,深化乡村农旅融合,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演绎美丽中村共促共富的幸福合奏曲。

记者 戎美容 通讯员 陈周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