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土栽培 宁波智慧农业魅力无限

制图任峥

记者孙吉晶文/摄


(资料图)

在地处奉化城郊的锦屏街道西圃村,宁波凌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兴建的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不到两年时间已初具规模。基地占地面积上百亩,目前拥有6个连栋大棚,最大的一个占地面积12亩。

位于江北达人村的生态农业科技馆,成为小学生研学的好去处。

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的是,这个基地如同一座“农业工厂”,里面安装了智慧监控、水肥一体化、温湿度传感器等设备,地上地下铺设了大大小小的管道,番茄、草莓、西瓜等农作物采取无土栽培,根长在基质里,枝条向空中生长。

“空中草莓”果实饱满、鲜艳诱人。

1000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与土地打了多年交道的公司董事长沈国军说,“设施农业高投入、高产出,这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他对前景充满信心。

离开土壤,作物也能茁壮成长

“住”在基质里,“喝”的是营养液,挂在半空中……暮春时节,走进镇海时新生态农场,只见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空中草莓”被高高架在栽培设施上,果实饱满、鲜艳诱人。

上午9点半,室外气温已升到26℃。进入草莓大棚,却感到一丝凉意,大棚内安装的降温装置——湿帘风机和空调正处于运转状态,进门处安装的LED显示屏实时显示:大棚温度21℃、土壤温度21℃。

“普通种植的草莓,4月下旬基本落市了,我们的‘空中草莓’可以延长到6月份,采摘时间多了近两个月。”农场负责人庄黎波说,目前每天草莓产量在100公斤左右。

2019年以来,在市、区两级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支持下,时新农场陆续投入1600多万元发展无土栽培,草莓种植充满了现代科技元素。

在人们的印象中,绝大多数农作物生长离不开土壤。而无土栽培的特点是作物离开土壤而生存。目前,无土栽培已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手段。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无土栽培大致有基质、水培、气雾三种栽培方式。

在“浙东红村”余姚横坎头村,有一家占地35亩的“植物工厂”,这也是目前我市规模较大的一家无土化“植物工厂”。偌大的设施大棚里视野开阔,绿意葱茏。放眼望去,只见长方形的栽培槽上一片片深绿、浅绿的蔬菜长势喜人。“植物工厂”总投资3500万元,以水培方式培育茼蒿、菠菜、生菜、小青菜等十余种蔬菜。工作人员介绍,一棵水培蔬菜从培育种苗到长成植株,只需要一个月时间。“植物工厂”自今年初建成投用以来,第一茬水培蔬菜已通过相关配送网络供应苏浙沪的大型商超及网络电商平台,水培蔬菜亩产值有四五十万元。据介绍,二期大棚还将陆续种植不同品类的蔬菜瓜果,届时整个“植物工厂”的培育品类有60多种,总面积2.5万平方米,年产值将达到1000万元。

设施大棚视野开阔,绿意葱茏。

相较于基质和水培方式,气雾栽培特点更为明显。它综合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纳米生物技术和智能信息融合技术,采用新一代工业化模式,将植物根系脱离土壤、悬于空气中,让植物充分吸收根系周围的纳米雾态营养元素进行生长发育。在宁海胡陈乡的洋芋工坊,科技人员首次把这一技术应用于土豆栽培。

今年3月下旬的一天,记者来到洋芋工坊,只见一颗颗作为种苗的土豆块茎被种在雾培箱里。揭开雾培箱,里面的内膜呈黑色,这是为了避免土豆根系受光线照射,防止块茎变绿产生毒素。负责技术指导的宁波市农艺学会秘书长、高级农艺师王旭伟说,雾培箱里喷出的雾态营养元素及气体,经过一定温湿度的智能调节,能为根系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育,目前气雾栽培土豆已成功结果。

无土栽培,离不开科技,更离不开先进设施的加持。

在整个种植过程中,时新农场的“空中草莓”大棚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利用智能感知传感器、无线控制设备等,将大棚环境与通风、光照、水肥等设备串联起来,结合种植作物的生长习性,精确调控草莓所需的水、肥、光、温、湿等要素,满足其生长需求。

横坎头村“植物工厂”除了落秧和采收等少数环节需要人工操作外,智慧种植系统自动全天候运行,浇水、施肥都由自动化设备来完成,实现了“育、栽、采”全程机械化。

大棚上方种南瓜,果蔬向空中生长,拓展了种植空间。

生长空间,向空中拓展

无土栽培模式脱离土壤,为农业实现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无土栽培作物最明显的特点是向空中生长,拓展了土地立体利用空间。

“空中草莓”被种植在可升降的栽培槽内,通过电机智能遥控可以自由升降,并且可以停留在任意高度,栽培面积比普通单层高架栽培增加40%。

南瓜、番茄吊在头顶上,白凤菜等保健蔬菜一行行长在空中……走进位于江北区甬江街道达人村景区的浙江智慧品生态农业科技馆,各类果蔬长势旺盛,馆内一片生机勃勃。

大棚上方种南瓜,绿植墙上栽种水果番茄。在这里,果蔬采取水培、基质等多种栽培模式。“最多的时候,这里栽培的品种有200多个,光番茄品种就有50多个。”浙江智慧品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李团欣喜地说。

向空中生长,拓展了种植空间。以叶菜为例,普通土地种植只有一层,而通过立体水培种植可以有七八层之多。

宁波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当前面临劳动力成本高、劳动力短缺的难题。而无土栽培有了现代化农业设施的支撑,大大降低了用工需求,也缩短了作物生长周期。

相较于传统种植,水培蔬菜亩产量约为土壤种植的7倍至8倍。以菠菜为例,普通栽培只能收四五茬,而水培种植可收19茬至20茬。

设施大棚种植的小番茄亩产可达1.5万公斤,是传统种植方式的6倍到8倍,同时废果率降低至5%。

“5亩地的‘空中草莓’大棚,人工成本至少减少三分之一,劳动强度也下降了。”庄黎波说,冬天气温低的时候,通过加温,果蔬生长速度提升了四分之一。随着草莓生长周期延长,产量自然就提高了,一亩地草莓产量在2500公斤左右,亩收入十几万元。

与产量提高成正比的是,农产品的品质也提升了。

水培蔬菜最大的优势就是绿色健康,因为病虫害较少,无需打农药,而且口感好、鲜嫩且纤维少。

“这里种植的果蔬很符合健康环保理念,味道也很好。”在浙江智慧品生态农业科技馆,一位带着孩子前来体验采摘游的女士说。

无土栽培,还减少了土地翻耕、平整、除草等传统农业必需的农事环节,缩短了农事生产周期。

在凌晨农业生产基地的一个大棚里,记者看到上个月下旬种下的西瓜苗长势葱郁,有的已开花并结出了果实。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上个月草莓采收结束后,马上把草莓老苗清理干净,然后加入适量基质,开始种植西瓜,实现草莓、西瓜套种。

庄黎波说,“空中草莓”6月份采摘结束,接下去将清理老苗,对基质进行消毒,补充新的基质,之后开启第二轮种植,大棚的空档期在一个月左右,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投入较高,回报周期长

在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发展无土栽培、设施农业,无疑是一把“金钥匙”,可以有效破解这些难题。然而,设施栽培投入大且投资收益周期长,让不少农业经营主体望而却步。

以“空中草莓”为例,每亩投入成本高达80万元,按照目前草莓亩产量和销售价格计算,收回成本至少需要七八年。

宁波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沈岚表示,“空中草莓”作为一种休闲采摘模式,符合都市农业和农旅结合的发展需求,但“空中草莓”的设施和肥水一体化投入高,一般种植户承担不了,同时“空中草莓”需要高质量的玻璃温室来保障,只有具备一定实力的农业经营主体才能投入实施。

“成熟后就采摘,不用弯腰。无土栽培模式更适合观光农业的发展需要。”庄黎波说,虽然每亩成本高,但精品种植的产量高、价格高,设施一次投入能使用多年,不失为一种长期投资。

沈国军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发展智慧、设施农业,把农产品做精、卖出高价,才是出路。”眼下,沈国军准备投入更多的资金,在奉化城郊再租赁四五百亩土地,开发更大规模的无土栽培农业。

作为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无土栽培已成为一种新气象,在我市不断涌现。

各地积极出台补助政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广自动化、智能化种植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土地紧张、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高等现状,通过向空中要土地、借助智能化减少人工成本,提高效率,借助资本高投入形成壁垒,打造集采摘、研学、农旅、高科技展示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这将是宁波现代农业发展新的“风景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