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老师凉山支教 他们称呼她为“亲爱的董小姐”
孩子们用落叶做成花束,送给“新朋友”。(受访者供图)
“还有90天,鼓起劲,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推开窗,阴沉的天气,丝毫不影响董伟的心情。
(相关资料图)
6月,四川凉山喜德县进入雨季——这是董伟支教的第10个月。
按照派遣计划,3月份她就应该收拾行李,回到久违的家乡宁波。
临回宁波的前几天,她却主动递交了延期申请。
她说,她听从内心的召唤,“这里的孩子还需要我呢”。
一周前,当记者联系到董伟时,她刚结束一堂《道德与法治》公开课的录制。
“日后,就算离开,教案仍能为当地学校提供参考。”她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凉山,看到喜德县,“看到孩子们真挚且渴望的眼神”。
董伟与凉山州的孩子亲密互动。(受访者供图)
近2800名学生,108位老师
“凉山孩子们的课堂,不比2700公里外的宁波差。”
2022年9月,董伟踏入喜德县思源实验学校,第一感觉颇好。
然而,师资不足的现实,却击破了她喜悦的心情。
48个班级,近2800名学生。而老师,只有108位。
如何分配有限的师资?两名老师搭档,包班!
“这里有的只是全科老师。”
新角色,董伟适应得很快。早八晚八,固定教学。
除语数英外,美术、思政等课,都得随时“上手”。
二到六年级的孩子,都是她的学生。
“熟记每个孩子的姓名,了解他们的特点。”董伟告诉自己,短时间内要做到。
同时,她告诉孩子们,“可以取一个自己喜欢的英文名”。
很快,孩子们有了“新朋友”——来自宁波,戴着眼镜,笑起来柔柔的董老师。
喜德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两年,当地人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
“家搬出了大山,可老一辈人不愿出来。”
因不少是留守学生,董伟家访的目标,是这些孩子的祖辈。
2023年春节前夕,四年级的吉格阿英莫带着她进了山。
孩子的爷爷,笑着递过来一碗山泉水。她喝下去,好甜!
当地的习俗,过年要杀年猪。老师上门来,孩子的奶奶赶忙杀了只鸡,董伟拦都拦不住。
那晚,她吃上了山里的美味,听到了山里人爽朗的笑声和山里娃对未来的畅想。
“这些课,他们需要”
最多时,董伟一天上了11节课。疲惫,却充实。
周末的宿舍里,停水停电是常事。
此时,董伟喜欢写日志,复盘自己的课程,还能静静地考虑一些问题。
“支教,仅仅是授业?”
“这里的孩子,法治意识较为淡薄。普法,可行吗?”
本子上,她一笔笔写下内心的思考。
过去的18年,她从广济中心小学调到海二外,工作从语文教师转换到德育主任。多年累积的经验,让董伟的思路豁然开朗。
“‘法院+学校’联合普法宣教模式,海二外已经很成熟,不如延伸应用到当地。”
想到了,就去做。
她找到江岚,海曙法院刑庭副庭长,也是海二外的法治副校长。
两人一拍即合,江岚立马与宁波中院未成年庭沟通联系。
于是,几方积极对接,商定普法主题、形式和时间。
2022年11月14日,跨越2000多公里的“云端”法治课如期开讲。
一头,是宁波中院和海曙法院的法官们;另一头,是思源实验学校近500名学生。这在凉山尚属首次。
能干,是董伟对当地孩子,尤其是女孩的评价。
“干活、背重物,都不在话下。可没人教她们如何关爱自己。”
日志上写下的这句话,让她起身做起了PPT——于是,这所学校有了女生青春期的第一堂保健知识讲座。
彝族群众性格偏于保守,留守孩子大多无从了解这些知识。
董伟的这一堂课,有480余名孩子到场。
课堂上,孩子们信任的目光让她动容。
宁波与凉山的手,总是紧握着
5月16日,董伟迎来了自己的生日,在凉山。
玉桂狗钥匙扣,是她收到的礼物。
她记得,推开门看到礼物袋时,一帮孩子已然跑开,留下背影,伴着笑声。
“亲爱的董小姐”,是他们对她的称呼。
于是,日志上又留下了额外的一笔——
“人生旅途中,幸而遇到这些可爱的孩子”。
课上,是老师;课外,是知心姐姐。
过去10个月的时间里,董伟带着彝族的孩子上过央视;教她们排练节目;给他们吃过宁波年糕干……
“支教中,凉山馈赠于我的美好,更甚!”工作日志中,董伟满是欢喜。
刚刚过去的双休日,董伟抽空回了趟宁波。
“准备的毕业礼物,25日就要从宁波运过去。”
她说的礼物,是她为孩子们特别设计的T恤,共480件。每一件上,都印着宁波月湖和鼓楼的LOGO。
今年的毕业考前,她想给孩子们一个惊喜。
“夏天了,这里的孩子能多一件置换衣服。”
这份爱心,有她的想法,有“枫林晚”老板郑永宏的牵线,还有海曙政协书香委员工作室、宁波民建海曙三支部的共同资助。
宁波与凉山的手,总是紧握着。
公开课视频,录好了,希望以后都能用得上;
带的徒弟,出师了,拿下了“2023年凉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
……
还剩三个月,能否促成“一对一结对”的事?董伟想着。
“所有事,都不是凭一己之力能做到的。”
她说,如果有幸,稿子能被人看到,希望大家看到的“不是我,是凉山的孩子,和宁波人的爱”。记者 张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