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这条心理热线 让山里老人多了个倾诉渠道

孩子们在倾听老人的诉说。记者刘波摄

“喂!是翁爷爷吗?我是横街镇中心小学401班的张小怡,今天我来接听您的电话。”8月4日,海曙区横街镇水家村常青志愿者办公室来了10名青少年学生,大家围坐在一部电话机前,安静地倾听着电话里老人的诉说,有时还会问问老人的近况。

横街镇属于高山区、半山区,随着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问题日渐突出。据统计,住在山村的老人中60周岁以上的有7321人,其中特别困难的有123人。2016年,横街镇敬老院副院长戴旭慧组建了常青助老服务团队,为山里的老人送去服务和温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除了解决物质上的困境,戴旭慧还看到了山里老人精神生活的贫乏。2019年5月,她组建常青爱心公益聆听热线,至今已为80位老人提供了心理疏导服务,并为他们建立了心理档案。这一次,10名青少年学生将在此开展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孩子特有的童真和爱心,帮助老人疏解心里的烦恼,为老人增添生活的色彩。

听着孩子们的话,他的心变得柔软了

电话那头是横街镇云洲村79岁的村民翁云定。几年前,他因为意外失去了一条腿,出行很不方便,心情也非常低落。戴旭慧和志愿者们排查到这一情况后,就通过聆听热线,经常跟他电话连线,进行心理疏导,让老人逐渐快乐起来。因为出行不便,当老人需要就医时,聆听热线也会派出志愿者团队一起陪同他就医。现在老人身心状况良好,会时常来电和志愿者沟通近况。

这次听到是小朋友的声音,一开始翁云定有点诧异。但聊了几句后,翁云定就打开了话匣子:“谢谢小朋友,我最近身体不错。前些日子村里已经来查看过我家,也做了些防台的准备。”他还告诉记者,和志愿者不同,这些小朋友虽然东拉一句西扯一句,但稚嫩的话语中无不透露着童真和爱心,听了之后自己的心都变得柔软了。

张小怡也有同样的感受。“那些老人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一样,让我有一股亲切感。电话里翁爷爷还鼓励我,要我好好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她也在电话里叮嘱翁云定老人,台风天要照顾好自己,万一出现积水等需要帮助的情况,可以通过聆听热线联系志愿者。“这个电话既可以温暖老人的心,又可以让自己快乐。”张小怡说。

对翁云定这样的山区老人,戴旭慧有一个精妙的总结:收入不高生活难、就医不易看病难、交通不便下山难、子女不见心里难。“通过聆听热线倾听老人的诉求,可以在电话里解决的我们在电话里开导解决;一些比较具体的需求,志愿者上门服务。”戴旭慧说。

在戴旭慧看来,举办这个活动,既是为老人增添生活的色彩,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和老人沟通,如何服务社会,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爱的种子。

和老伴一起,与小志愿者聊了半小时

有一颗种子现在已经发芽了。

15岁的小张(化名)今年中考刚刚考上高中。“6年前,我组织一批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儿童到宁波科学探索中心学习、游玩,她是孩子中最顽皮、最好动的一个,我们当时就开始关注她了。”戴旭慧介绍说。

活动结束后,戴旭慧特意了解了一下小张的家庭情况。小张家是低保户,父母亲都是残疾人,没有固定工作,以打零工和低保维持生计。从此,戴旭慧就开始了对小张长达6年的结对帮扶。

小张也很争气,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最后考上了市区一所普高。“我是在横街镇长大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镇里的常青公益团队经常帮扶山区老人,我也一直想加入这样一个服务社会的团队中。”小张说。

小张接到的电话是朱奶奶打来的。她和丈夫一起生活了40多年,丈夫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脾气却非常暴躁、易怒,有时候说着说着就会动起手来,朱奶奶手臂上经常有淡淡的乌青。但是朱奶奶想着毕竟生活了那么长时间,为子女考虑只能迁就着过下去。聆听热线的志愿者知道后,耐心地倾听朱奶奶的烦恼,疏导她的心理,帮助她寻找与丈夫沟通的方式,建立晚年快乐生活的信心。在后来的来访中,明显能感受到老人生活上的改变。

“老头子不爱说话,我就想找个人说说话。小朋友的话很温暖,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孙女,因为住得远,我也经常只能在电话里听到她的声音。”朱奶奶说。此时旁边传来她老伴的声音:“让我也来说两句。”两位老人交替说话,一直聊了半个多小时也没能放下电话。

“这是我参加过的最特殊的暑期社会实践了。老人们住在山上,下山不太容易,我们给爷爷奶奶打打电话,讲一讲山下的事情。老人们也告诉我们山上的绿水青山、田间地头是怎么样的。”横街镇中心小学505班的王张磊说,希望山里的老人和城里的老人都能安享晚年,快快乐乐地生活。

宁波晚报记者林伟 通讯员黄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