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这位非遗传承人60岁拜师学艺 坚持做虎头鞋十余年

冯香云拿着她做的虎头鞋。记者刘波摄

“这个是方口鞋,是给会走路的孩子穿的;这个是掌上鞋,给新人辟邪的;这个是单鞋,给满月的小孩穿的……”6月6日,记者在鄞州区潘火街道香园社区见到了75岁的冯香云,她是鄞州区虎头鞋项目非遗传承人。一双双色彩艳丽的虎头鞋,每一双都很有讲究。


(资料图片)

这位老人的故事很励志,12岁做了人生中第一双解放鞋,60岁拜师学艺,如今她活跃在社区和学校,教孩子们缝制虎头鞋。做热爱的事,永远都不算晚!

12岁做了人生中第一双解放鞋

1948年,冯香云出生在宁波一个农村家庭,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二。

11岁那年,冯香云终于有机会走进学堂,此时那稚嫩的肩膀已经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上午上完两节课,她就匆匆赶回家做饭;下午两节课后,她又要帮家里干农活。

尽管如此,冯香云仍格外珍惜上学的机会,连学费都是自己赚出来的。“记得很清楚,当年的学费是1.2元,都是我抓泥鳅赚来的。”她笑着回忆起当年的苦日子。那时候,她经常和班里的男同学一起抓泥鳅,再拿到市场上卖。“每次卖泥鳅赚来的钱就存在老师那里,存几次就把学费凑齐了。”

那时候物资匮乏,兄弟姐妹的鞋子都是母亲做的。临近春节,母亲就会把孩子们的新鞋藏起来,等过年时再拿出来。

“最开心的就是除夕晚上,母亲给我们穿上新鞋子。”有一次,冯香云和同学一起踢毽子,不料把鞋子踢破了。她偷偷把母亲藏在柜子里的新鞋找出来穿上,母亲回来勃然大怒:“你现在就穿新鞋,等过年时别人有新鞋穿,你就没得穿了。想穿新鞋,就自己去做!”

这句话倒是一下子点醒了冯香云,12岁的她学着母亲的样子“小试牛刀”。一双解放鞋,她做了整整半个月。那年春节,她如愿以偿穿上了自己做的新鞋。

60岁上门拜师学艺,一个月学成

冯香云和虎头鞋的缘分,始于1970年。那年,她刚生下小儿子,邻居送来一双红色的老式虎头鞋,憨态可掬的样子让她爱不释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传统民间手工技艺被搬上大舞台。鄞州区的民间手艺传人顾昊华带着传统虎头鞋和制作手艺进驻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参加由北京奥组委和文化部共同主办的“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

看到新闻,冯香云学做虎头鞋的兴致更高了。她辗转找到了顾昊华的师傅应梅娟老人,得知老人住在下应的河东村,她提着一盒月饼,上门拜师学艺。

见冯香云来学手艺,起初应梅娟并不看好。“村里来学的人很多,一会儿去打麻将了,一会儿去跳舞,你坚持不下去的!”

但冯香云并没有离开,还主动帮忙打下手。应梅娟见她一脸认真,就拿了样板给她模仿,没想到她做得有模有样。冯香云很勤快,见应梅娟年纪大了,就经常帮忙买东西。一来二往,师徒俩感情深了。凭着一股子韧劲,短短一个月时间,冯香云就上手了,虎头鞋做得栩栩如生。

一双虎头鞋13道工序

她做了十几年

2014年,鄞州区非遗馆开馆,冯香云成了那里的常客。现在,每周二到周日,她都会去非遗馆,一坐就是一整天,不是做虎头鞋,就是制作“布老虎”。

“做一双虎头鞋要两三天时间,如果是棉质的就要更久了。”冯香云说,虎头鞋做工复杂,全部由手工缝制而成,从打袼褙、纳鞋底、做鞋帮、绣虎脸,到缝合鞋帮和鞋底,再加上鞋面的绣工,足足有13道工序。

冯香云老人一边做虎头鞋,一边向记者讲解步骤。“打袼褙就是将碎布用面粉做的浆糊黏在一起,做好的袼褙夹层绒布相叠缝在一起,就形成了鞋底的雏形。看似简单的纳鞋底,其实很费功夫,针码要均匀分布。”

冯香云的虎头鞋做得十分细致。在鞋底上,有一大一小两个菱形图案,其中大的图案每条边有九个孔,小的图案总共有九个孔,这些图案被称为“九孔”,也叫“聪明孔”,寓意孩子将来聪明伶俐。鞋面以红、黄两色为主,虎的眉毛、眼睛一般用丝线绣,嘴巴用粗线条勾勒,表现其威猛,最复杂的虎头制作则要刺绣。

十余年来,冯香云一直坚持做虎头鞋。碰到邻居有孩子出生,她都会送上一双。在鄞州区非遗馆,经常有人围观,她会耐心地传授技艺。2018年开始,冯香云经常去社区和学校上公益课,要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前段时间,她所在的香园社区还专门为她办了一场“个展”,一双双精巧的虎头鞋惊艳了众人。

宁波晚报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华吉吉 章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