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微动态丨面对未知我们至少还能做这些 看看这条推文你会不会有所触动?

董莹和同事在防疫一线工作。受访者供图


(相关资料图)

当下,防疫由“防传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刚刚过去的这些天,就像一个观测点,让人们见证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也目睹政府在行动、企业在发力、专家在发声……

这些天,也给所有宁波人留下思考:政策优化了,下一步我该怎么做?

“健康宁波”微信公众号日前发表了一篇推文——《家人,永远是我们的软肋……面对防控新形势,一个疾控人的心里话》(下简称《心里话》)。

看看这篇推文,您心里会不会有所触动?

亲情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这篇《心里话》的作者是董莹。她是宁波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也是一位85后妈妈。过去3年,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她在做应急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成了一名疾控应急队员,冲到抗疫前线,投入到艰巨而繁琐的流调工作中。

12月4日晚,宁波宣布:从12月5日起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

“当时,我就想写点东西,不是专业的宣教,而是一个流调队员的内心感言。”特别是从应急现场回来后,关注到很多网友对优化政策后的提问内容有了很大的转变,从之前询问各类健康管理措施,变成了当下该买什么药买哪种口罩,评论背后更多的是焦虑和担心。董莹说,12月12日下班后空下来,情绪到位,一气呵成写了这篇文章。

很多人好奇,像董莹这样,3年来打过不少抗击疫情的应急仗,是不是在和病毒的交锋中习惯了阳性报告,已经“麻”了?

“总有些情感能触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董莹说,3年抗疫,她发现,家人是每个人的软肋。

对家人的担心,你我相同

身为“老疾控”队员,董莹和同事是不是早就百炼成钢,对病毒无所畏惧了呢?

她说,并非如此。“优化防疫措施后,和大家一样,我也有点紧张和不适应。数学模型能预测出我们所在城市的感染高峰和时间,但唯独算不出我家人感染的时间。这些熟悉的名字很有可能在某一天突然出现在我们的报告里,但我不希望一大家子忽然都‘集体上线’。”

董莹说,12月4日以来的10多天,她和很多宁波人一样在心理上也走过了一个过渡期。随着各项细化政策的实施,防疫目标更明确了,心里也更有底了。和大家一样,即使感染,也希望能很快成为“杨康”,避免发展为重症。

比囤感冒药更重要的是让老人备好这些

董莹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现在读小学四年级。要求孩子在校期间全程戴好口罩很困难,但她最近会反复提醒孩子这几件事:

在校期间,体育课后、上厕所后、吃午饭前,一定要用洗手液或肥皂认真洗手,尤其注意手心、手背、手指缝、手指尖都能清洗到位;打喷嚏、咳嗽的话,记得抬起手肘来遮挡;如果其他同学有明显的咳嗽等症状,注意适当保持距离。

董莹家中的老人有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她也反复提醒老人几件事:

首先,不要恐慌。心态放轻松,吃好睡好,提高免疫力比什么都重要;其次,比起囤感冒药,更重要的是,日常的降压药等要及时补上,不要等到吃完的当天再去医院续配,备好慢病的药品,做好慢病监测很重要;另外,不信谣、不传谣。

为了家中老老少少,一定要有耐心

都说信心比黄金重要,作为流调人,董莹觉得,耐心比信心更重要。

她说: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看待疫情发展的耐心,不恐慌也不轻视,有准备地面对变化;要有继续配合落实特殊场所要求的耐心,小步走、不停步,正是为了保护我们最在意的老老少少;要继续坚持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耐心,保持一份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善意,保护自己更是保护家人,共同压低疫情高峰可能带来的冲击。

宁波晚报记者 王颖

关键词: 你会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