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队员与“小裤脚”教授面对面聊乡村振兴

调研队员听丛志强讲乡村振兴。

当刷了无数遍的纪录片主人公出现在自己面前,会是种什么体验?“乡村π计划——乡风文明大调研”实践团队“牧笛闻柳分队”入驻宁海大佳何镇葛家村的第二天,队员们意外解锁了“偶像大礼包”。

他带着村民步入“艺术人生”


【资料图】

“我之前就是打打工,后来丛志强教授教我们搞艺术,现在我的作品都带到贵州去啦!”

“你说我们村的转变啊,那要从丛老师开始说起了……”

从走进葛家村的那一刻,丛志强这个名字,就一直被村民提起。“我那时候总看到他在村里转悠,跟村民聊天,说要带着我们搞艺术,我想这个恐怕是个骗子,还和其他村民说小心点,不要被他带跑了!”

在葛家村的七彩贝壳院,72岁的葛德土热情招呼着来调研的同学们,院子里是随处可见的贝壳盆景,这些都是他的艺术创作。他笑着谈起往事,还带着一丝不好意思,“后来我发现,他是真的给村里带来了改变,我这些贝壳盆景都卖出好几盆了。我还跟着丛教授,去了两次贵州省晴隆县定汪村,教那边的村民做盆景。第二次他们见到我,一直和我握手,拥抱,和亲人一样!”

在葛德土眼中,那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他用接地气的创意设计唤醒了村民们的老手艺,带着村民步入“艺术人生”,把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三无村”,转变成为全国艺术振兴乡村的起源地。

“依马鞍山队”队员在鞍山村调研。

队员们对话“小裤脚”教授

“之前纪录片《美美乡村》看了很多遍,看到许多葛家村的村民在丛教授‘小裤脚团队’的帮助下,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成为‘乡建艺术家’,走上更大的舞台。甚至可以帮助贵州、大凉山的村民共同致富。非常佩服丛教授,如果有机会,很希望能够亲耳听听丛教授给我们讲讲葛家村。”早在调研伊始,“牧笛闻柳分队”的带队老师范华东,就萌发了这样的心愿,但没想到驻村的第二天,这个心愿就实现了。

8月8日下午,蓄着胡须、扎着小脚裤的丛志强出现在同学们面前,让同学们都小小激动了一把,“哇!跟电视中看到的一模一样!”短暂的兴奋过后,同学们想到自己的任务,很快进入了角色,抓紧难得的机会对丛教授进行了采访。

“丛教授。您的团队为什么叫‘小裤脚’,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当初选择宁海葛家村作为艺术振兴乡村的试点,是出于什么考虑?”

“如今葛家村随处可以看到艺术的影子,但如何能让村民致富?”

队员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丛志强耐心地解答着。

“当初叫我‘小裤脚’教授,可能跟我的形象有关。因为要下村,总是扎着裤脚,大家叫着叫着就习惯了。”丛志强笑着挽起裤脚,“主要还是防蚊,村里蚊子可太厉害了!”

当问到最初为何会选择文化、历史、风景都不突出的葛家村,作为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实验样本时,丛志强说,这是他比较了多个村庄后做的选择:“如果一个样样都不突出的小村庄都能够成功,将更加具有推广性和普及性。”

“牧笛闻柳分队”队员在葛家村调研。

“大学生就应该多到农村走走”

对话中,“牧笛闻柳分队”的热情也感染了丛志强。“大学生就应该多到农村走走,多看、多调研,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扎根到泥土里!”丛志强带着队员们,了解村庄情况,并介绍下一步将要打造的葛家村节点,“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要做艺术振兴,也要有产业振兴!”

在短短一小时的交流时间内,丛志强耐心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但对于“艺术点亮乡村”到底给村民带来了什么改变?丛教授卖了一个关子:“这个问题,我希望你们多走进村民家里,在调研的最后一天,你们应该会得到一个答案。”

宁波晚报记者张海玉

通讯员郑光燕文/摄

关键词: